
为系统推动课堂教学创新,提升育人质量,上海立达学院于2025年8月26日与28日分别组织召开“‘三有’课堂焕新工程”工作布置会暨专题培训会及主题系列讲座,全面启动新学期教学改革工作。校领导副董事长、常务副校长蔡中奇,副校长郭霖、祁焱华,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、全体专任教师共同参与。


8月26日的工作布置会由副校长祁焱华主持。他系统回顾了“三有课堂焕新工程”自2025年6月启动以来的实施进展。该工程以OBE理念为引领,聚焦学生学习成果产出,通过重点课程建设、示范推广和动态评估,持续提升课堂质量和人才培养适配度。首批25门试点课程已通过评审,覆盖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多个学科。质量监控中心将依托巡课系统实施常态抽检,各学院院长也将通过示范课推动教学管理从“行政督导”向“实践引领”转型。


教务处焦中明处长详细解读了《上海立达学院关于完善“三有课堂焕新工程”实施计划的通知》,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方案,明确目标、任务与节点,并系统总结近两年教学建设成果,包括OBE、CDIO专题培训、新大纲试点、重点课程结题要求更新及“2+2”课程建设等,多项举措协同推动课程落地见效。

布置会后,举行课堂教学专题培训。上海财经大学刘可伋教授作《点亮课堂——数智时代的教学实践》报告,从教学策略、AI赋能及成果辐射三方面分享经验,现场演示生成式AI辅助个性化教学的应用,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竞争力。华东理工大学刘金库教授则提出“构建特色教学法-实施差异化设计-建立反思体系-萃取优质课例”四维智慧,结合化学学科案例,展示如何将人生经历融入专业知识解构,打造“无低头学生”的高互动课堂。

8月28日,系列活动第二场——“‘五术淬炼’助力成就‘三有课堂’”主题讲座如期举行,由人事处处长赵树多主持。教育创新专家余天好教授担任主讲,从道术、学术、技术、艺术与仁术五个维度,阐释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。他引入“SMART原则”,通过真实案例帮助新手教师明确目标设定,激发学生主动学习,并演示AI在学情分析、个性化路径设计和知识图谱构建中的实际应用,推动抽象知识可视化和课堂互动深化。
余教授在总结中强调“既做经师,也为仁师”,呼吁教师在专业讲授之外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价值塑造,实现教学相长。两场活动内容扎实、理实结合,为“三有课堂”建设提供了系统方案与实施路径。
上海立达学院将持续以“三有课堂焕新工程”为引擎,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,构建数智教学新生态,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创新素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。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,标志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深化与体系化推进的新阶段。